AI & 逻辑

如果我们回到问题的原点——逻辑究竟考什么?就会发现,公务员考试中的逻辑部分,不是形式逻辑的定义背诵,而是在有限时间内做“论证识别—关系建模—证伪/支持—决断取舍”。难点是:题目短、信息密、陷阱细。与很多小白印象中看不懂不同的是,经过传统备考,多数人能懂“解析”,却很难复刻出解析的思考路径。

传统培训的缺陷

那么传统培训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?

还是老三样——讲课、练习、答疑。换句话说,传统讲练擅长“交方法”、“给答案”,但无力修复个体化的快速推理缺陷。

例如传统做法会分题型,然后进行套路讲解。例如分成削弱、加强、假设、类比、归纳、演绎等,,甚至很多培训为了让考生“觉得厉害”,发明了很多自己的“专门概念”,力图证明自己“很厉害”。但是是我们会发现,即使用上了所学所练的传统培训给我们的“术语”和“信号词”,但是在考场上仍然找不到解题关键点,就是那个一锤定音,让我们在30秒之内解题的“关键”。于是很多考生觉得这是练习不够,就去练习,去思考,去建立错题本……最后发现正确率可能提升不大,于是又去找名师,又去换课程,折腾了一圈提升还不大,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,越来越焦虑,却没有想过,总是在陆地上,怎么学会游泳呢?总是“标准解析”在告诉你“为什么此项对和错”,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面对新题时,如何排除另外两个及其相似的选项。用大量题目打磨,来提高熟悉度。但是自己却反复在同类坑里跌倒。

AI在逻辑方面能做什么

回到公务员考试的逻辑部分,这是一种“过程性思维能力”,而非“记忆与规则类”任务。

因此,AI的价值与局限,必须从“它是否能参与人的推理过程并提升该过程质量”来判断,而不能仅凭答题对错。例如问“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什么”,这样的问法毫无意义,甚至不如“我选了B,为什么正确答案是C,我的思维过程中,哪里错了”这样简单的提问。

简单说,AI在“做题者思维显化、分析过程拆解”方面具有突破传统教学的真实优势。一定要利用好这点。世界上最新的大模型,已经可以处理这样细节方面的,但是对整个题目,如果没有做过专门训练,回答的也很一般,甚至有时会存在一些错误。有些错误是都比较隐蔽的,可能会影响小白学习者的思路。

AI在公考逻辑备考上的劣势

AI在“真正接近命题意图/个人化关键点选择/归纳边界认知/提高策略模拟与制定”方面存在实质性弱点,绝不能让AI单独担当提升方案的制定者或真题判定权威,但是可以让他探究自己的思维进程,发现弱点(需谨慎)。